《欲速则不达》教学设计篇1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古文的译文。文章虽然短小,却蕴涵着深刻的道理,那就是题目所概括的:欲速则不达。即过于性急反而不能达到目的。通过本文的教学,应使学生悟出这个道理。
学情分析:
虽然本课是古文的译文,但文本通俗易懂,对于已具备一定语文学习能力的四年级学生来说,能够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体会人物心理,进而感悟文中所蕴涵的道理。在教学古文时,要引导学生对照译文理解古文文意,培养学生读古文的兴趣。
教学目标:
1、了解“欲速则不达”的故事经过,探究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过于性急图快,反而适得其反,不能达到目的。
2、用心体会齐景公求“速”时的动作、语言,理解课文内容,读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3、朗读古文,感悟古文的凝练,读出古文的韵味。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欲速则不达”的故事经过,探究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2、理解课文内容,读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3、朗读古文,感悟古文的凝练,读出古文的韵味。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导入新课
1、回忆积累的成语。
2、板书课题,指导书写。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出示阅读提示,指名读。
2、生按阅读提示初读课文。
3、检查初读情况。
(1)出示词语,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指导“丞、婴、缰绳”等字读后鼻音;
理解“驿使、驺子”等词意思;
认识晏婴、韩枢等人物。
(2)指名分段读课文。
(3)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研读课文,感悟寓意
(一)了解景公为什么急。
1、师:同学们,齐景公想要快速赶回去的原因是什么?
2、反馈:“丞相晏婴病重,危在旦夕,请大王火速赶回,否则恐怕难以见上最后一面了。”
(1)理解“危在旦夕”。查字典明确“旦”是早晨的意思;“旦夕”是时间很短的'意思;“危在旦夕”是说危险将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
(2)通过“火速赶回”、“最后一面”等词体会事情紧急。
(3)指名读驿使的话。
过渡:景公接到报告时,正在东海游玩,他把国家大事交给了晏婴,晏婴辅佐景公把齐国治理得井井有条。可这样一位忠臣眼看就要离景公而去,听到这个消息,景公有哪些表现呢?
(二)体会景公怎样急。
1、快速默读课文2—5自然段,找出景公表现的句子,划下来。
2、反馈交流,指导学习方法。
(1)“景公听了,急得霍地站起来。”
这句话中哪个词最能反映景公当时的心情?理解体会“霍地”。
板书“霍地站起”。
(2)在“霍地”一词下面做上记号,指导读的时候突出这样的重点词。
3、读一读3—5段中你划出的景公表现的句子,找到最能体现景公心情的词语,做上记号,边读边体会。
4、继续交流。
(1)“景公十分焦急,高声喊道:‘快快准备好车良马,让驺子韩枢为我驾车,火速回去!’”
体会为什么“十分焦急”;找到重点词语“高声喊道”、“火速回去”,指导朗读。
板书“高声喊道”。
(2)“驺子驾车跑了大约几百步,景公心急如焚,嫌驺子驾得太慢了,就夺过缰绳,亲自赶起车来。”
理解“心急如焚”。说说生活中你遇到过的心急如焚的事情。
找到重点词语“夺”、“亲自赶起车来”,体会景公心急如焚。
板书“亲自赶车”。
师:景公亲自赶车就比驺子快吗?既然最好的驺子为他驾车,为什么他还嫌慢呢?
学生练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3)“他驾车驭马行了几百步,又嫌马不努力向前,索性弃车,自己徒步跑开了。
你怎么看待他“弃车而跑”的行为?把你的感受读出来。板书“徒步跑开”。
(三)景公能尽快赶回都城吗?
1、师:同学们,你们能根据景公的行为猜到事情的结果怎样吗?
出示资料,指名读。
2.齐景公真的不知道徒步走比驾车慢吗?那他怎么会选择了这样的方法呢?
3、景公这样做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
(四)感悟寓意。
1、师:景公一心想要快,这就叫“欲速”,欲是“想要”的意思;速是“快速”的意思。
2、把“欲”、“速”的意思写在书上。
3、理解成语“欲速则不达”的意思是说:想要快,反而达不到目的。
4、师:在你积累的成语中哪个成语的意思和“欲速则不达”的意思相似?你还知道哪些俗语也表达了这个意思?
5、出示《论语》中语句,齐读。
四、诵读古文,指导学法
1、出示古文。
(1)师范读。
(2)生练读。
(3)对照译文指导朗读,感受古文特点。
(4)齐读古文。
2、出示“金钥匙”,齐读。
五、课后延伸,巩固积累
1、把《欲速则不达》这个成语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找一些短小精焊的古文读一读。
六、板书设计
欲速则不达
霍地站起徒步跑开
高声喊道亲自赶车
《欲速则不达》教学设计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齐景公情随事移,越来越焦急,终于失去理智的心情,懂得事情越紧急,就越不能性急图快的道理。
2、独立认字学词练句。认字6个,写字4个。
3、理解“危在旦夕、心急如焚、徒步、索性、焦急”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读相应的古文片段,感知古代汉语的特点。
4、继续练习写批注笔记。
教学过程:
一、组织辩论,引出课题并解题。
1、辩论“快好还是慢好”。
2、出示“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揭示课题。
3、解题。
4、对课题进行质疑。
二、初读课文,理解字词。
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2、总结把查找到的资料简单标注在课文旁边的批注方法。
3、轻声读课文,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断句。
4、同桌互相交流对生字新词的认识。
5、检查生字词的.掌握。
三、精读课文,指导朗读。
1、指名分段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什么?
2、引导学生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齐景公能很快赶回都城吗?为什么?
3、默读课文,思考:为什么齐景公会弃车而徒步跑回去呢?画出反映齐景公心急的词句。
4、出示第二、三、四自然段反映景公心急的句子,指导理解“霍地”的意思,对“焦急”一词进行词语置换体会用词的准确性,理解“心急如焚”的意思并指导造句。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二、三、四自然段。
6、总结抓住重点词进行感情朗读的方法。
四、再读课文,探究道理。
1、齐读全文,思考:从《欲速则不达》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明白一个什么道理?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布置作业。
师:同学们,如果让你乘从时空穿梭机回到两千多年前的齐景公身边当一名侍从,你会怎么说服齐景公回到马车上不要徒步跑回去呢?请写在课堂笔记上,下节课与全班同学一起交流。
《欲速则不达》教学设计篇3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八册十一单元的主题课文。这是一篇古文的译文。文章虽然短小,却蕴藏着深刻的道理,那就是题目所概括的:欲速则不达。即:过于性急反而达不到目的。通过本文的教学,应使学生悟出这个道理。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的七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欲速则不达”、“危在旦夕”、“心急如焚”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4、能够联系课文,速读相关的文言文。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齐景公焦急的心情,进一步体会齐景公与晏婴之间的深厚感情。
2、弄清“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教学策略:
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课文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1、生字卡片。
2、有关课文内容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学习新课以前,老师有个问题想问你们:战国时候,我国分为哪七个诸侯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发生在齐国的一个小故事。(板书课题:欲速则不达)
2、指名起来读题目,并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遇到难读的词语和句子要多读几遍。
2、检查读课文,纠正字音。
3、检查生字和词语的掌握情况。
4、整体感知,快速浏览课文,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小故事?
启发导入:齐景公为什么要急着赶回都城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划出有关句子。
三、精读课文,体会齐景公的焦急之情,进而感受齐景公与晏婴之间的'深厚感情。
(一)学习课文一二自然段。
1、默读课文划出有关句子。
2、通过学生交流,多媒体出示课文一二自然段。
3、指名读。
4、交流:齐景公急着往回赶的原因是什么?
(理解并板书:危在旦夕)
5、讨论:课文还有哪些地方写出齐景公急着往回赶的原因?
(另一名驿使飞马而至,理解“飞马而至”)
6、小结并指导朗读:可见情况万分紧急,危在旦夕的丞相晏婴随时可能死去,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1、指名读;2、再指名读;3、齐读。)
7、小结:晏婴病重,齐景公是这么着急,齐国有那么多大臣,他们病了,齐景公也会这么着急吗?(生答)你了解晏婴吗?(生谈)
是的,晏婴的雄才大略曾经为齐国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使齐国一度成为七个诸侯国中势力最强的国家,作为三朝丞相的晏婴对于齐国是举足轻重的。没有了晏婴,齐国可能随时被别的国家吞灭;他的离去,对齐国将是一个不可估量的损失。所以,齐景公对晏婴是情深义重的。现在晏婴危在旦夕,齐景公怎能不着急?!他是怎样做的呢?请你一边读一边从课文中划出齐景公齐景公着急的句子。
(二)学习三四五自然段
1、边读边划:从哪些句子看出齐景公很着急?
2、交流,并同时出示有关课文内容的多媒体课件。
3、体会:读这些句子,你体会出什么?是怎样体会的?
(板书并理解:心急如焚。)(理解“霍地”、“高声”“让驺子韩枢为我驾车驭马”、“夺过”、“亲自”等)
4、指导朗读,带着体会读出心急如焚的感受。
5、进一步理解:把这四段话连起来再读一读,看看齐景公的心情是怎么变化的?他采取的行动有什么特点?目的是什么?
(景公心情越来越急,方法是一个接一个地变化,目的只是想快点赶回都城。)
6、指导朗读:带着这种体会,读出齐景公的着急之情。
(1、一生读后评价;2、再指一生读;3、齐读)
五、拓展延伸:
1、思考:齐景公现在这样做能很快地回到都城吗?为什么?
2、小结:齐景公是心急之下,乱了方寸。看来,做事情越是心急,事情越是办不好,这真是“欲速则不达”啊!(板书划上箭头)
3、齐景公怎样做就能很快地回到都城了呢?(生谈)
4、小结:是啊,不管事情多急,先要保持冷静的头脑,再采取合理的方法,这样才会很快达到目的。
六、整体感知课文,复习巩固。
1、自由读课文。
师:同学们,这篇课文主要写出了齐景公听说晏婴危在旦夕后心急如焚的表现,,请大家把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一遍,再来体会齐景公的心急如焚。
2、学习古文。
师:《欲速则不达》这个小故事原文是一篇古文。请大家对照课文读一读,不认识的字要划出来。
3、出示多媒体课件带拼音的古文。
(1、教师读;2、指名学生读;3、学生自由读;4、齐读)
七、布置作业:
课后把这段古文读熟,并且再找一些古文来读一读。
《欲速则不达》教学设计篇4
师: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发生在两千多年前齐国的故事,当时的大王是景公,丞相是晏婴,在他们两人之间有一个小故事,大家想了解吗?(想)
师:那么今天我来学习《欲速则不达》。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遇到不会的生字可以问问老师,我很愿意帮助大家。开始吧。生读书。
师:老师发现同学们都读得特别认真,可是有这么几个词的读音不太准,谁能来当小老师教教大家?(随机板书驺子驭马驿使)指生领读生字。
师:请同学们仔细看看这三个词,你发现了什么呢?
生:都是马字旁。
生1:都是跟马有关的。
师小结。
师:生字解决了,相信这次你会把课文读得更棒,谁来试试?生接读课文。
师:谁能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生:课文讲了晏婴丞相病危,齐景公想快点赶回去。
师:那么他能很快回去吗?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他的技术不如驺子的好。
师:他为什么想快呢?
生:因为丞相得了很重的病。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查资料。
生1:课文中“危在旦夕”也说明了。
师:你真会读书。是的晏婴危在旦夕,说明当时的情况非常紧急,那你能带着你的理解,读一读吗?生读文。
师:晏婴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我们学过的《晏子使楚》,大家还记得吗?谁来说说讲了什么事?生回答。
师:晏子出使楚国之后,他的聪明才智传遍了各个诸侯国,再也没有人敢瞧不起齐国,齐国也慢慢地强大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景公越来越离不开他,甚至把他当作了左膀右臂。这里讲到的晏子就是我们课文中的晏婴。就在此时,晏婴危在旦夕,你说景公他怎能不急啊?他都急成什么样了?
生:景公听了,急得霍地站起来。
师:你觉得他读地怎么样?
生:不够着急。
师:那你来。生读书。
师:你还从哪里看出他急了?你觉得他读地怎么样?你来试试。
师:看看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从哪儿看出不同?谁能读一读?生读句子。
师:“快快”读得不错,还有哪个地方不同?
生:句号变成了叹号。说明了语气更强烈。
师:此时,你就是景公,晚一分钟,你将失去最亲密得朋友,怎么读?指生读。
师:此时,你就是景公,晚一分钟,你将失去这么好的一个忠臣,怎么读?指生读。
师:此时,你就是景公,晚一分钟,你将失去一个功臣,失去半壁江山,怎么读?一起来。生齐读。
师:对,就是这么焦急,这么高声喊道的。你还从哪儿知道他急的呢?你能把这种急切的心情读出来吗?生读句子。
师: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好,很有感情。
师:哪个词读得特别好?都不是嫌驺子驾车一般的慢了,而是太慢了,还有一个动作。生齐说。
师:此时,他已经顾不上自己一国之君的身份了,他真的驾车比驺子快吗?(不快)为什么你觉得他不如驺子驾车快?
生:因为驺子是专门驾车的。他肯定不如驺子驾车快。
师:当他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他的第一反应是谁驾车?(韩枢)由此可见,他还是比较清醒的。那么,你是怎样来看待他弃车而跑的行为的呢?(学生说)能不能通过读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
师:选择的方法越来越差,那结果如何?(没有赶上见丞相最后一面)是啊,结果正如大家所料,谁来读一读?生读。
师:此时,景公多么想再看一看晏子,听一听他的规劝啊!可是一切都晚了。
师:这种性急却没有达到目的的行为,就叫做“欲速则不达”。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欲速则不达”的情况呢?生自由发言。
师:是啊,同学们都遇到过这种欲速则不达的情况。平常,我们在学习生活中要脚踏实地,有计划地完成我们的事情。在我们小学课本和课外读物中有很多古今对照的文章,希望同学们课下多读多诵。相信你们一定能感受到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
《欲速则不达》教学设计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借助资料,通过齐景公的动作、语言,体会齐景公对晏婴的情深义重。
3、质疑问难、品词析句。通过齐景公的言行,设身处地体会他的心理活动。探究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不信任外部条件,只靠自己,反而想快却达不到目的。
4、朗读古文,感悟古文的凝练,读出古文的韵味。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播放《欲速则不达》动画。孔子说:“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关于“欲速则不达”还有一个小故事呢。这节课中我们就一起来学习。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的课文是——《欲速则不达》。学生齐说课题。
2、教师板书课题。
3、课题什么意思呢?(想要快,却达不到目的。)
4、这是什么原因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文。
二、初读质疑
1、请同学们先自己朗读课文,注意读书时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把不明白的地方标注出来。
2、同学们读的都很认真。这里有几个生词老师想提醒大家注意一下。出示:“驿使”、“驺子”、“驭马”。指名领读。从这几个词中你发现了什么?(“驿”“驺”“驭”都带有“马”字旁)意思上呢?指名解释这几个词的意思。“缰”与“僵”、“疆”比较,组词。
3、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根据学生提问,整理问题并板书:为什么着急?能赶回去?)
(1)齐景公为什么这么着急?(因为丞相晏婴病重,危在旦夕)危在旦夕什么意思?如果学生补充资料,评价:你不但从课文中找到了根据,还借助资料找到了依据。
(2)齐景公不能赶回去见晏婴最后一面。有依据吗?评价:你根据事情的经过做出了判断,这是你的推测。事实呢?老师查到了资料,我们一起来看看。
三、关注矛盾点,引发质疑
1、在解决这两个问题时,同学们有没有产生新的问题呢?(为什么晏婴病重齐景公这么着急?)
生补充资料
老师课前也查阅了一些资料。出示晏婴图片。喏!这就是晏婴。
(课件引入资料:晏婴是齐国的三朝宰相,辅政长达四十年。他全心全意辅佐着齐景公,使齐国达到“兴盛”,却过着清贫的生活,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贤臣。)想想,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晏子使楚》一文里凭着聪明才智回击楚国人、捍卫国格的晏子就是他。
从中可以看出什么?(齐景公对晏婴情深义重)
2、从哪儿能够看出来?请同学们再来默读课文,画出相关的`语句。
(1)“景公听了,急得霍地站了起来。”你关注了齐景公的动作。“霍地站起来”是怎么站起来?(突然地、猛然地)谁来扮演一下景公做一做这个动作?为什么要这样表现?能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2)第三自然段
对比句子:快快准备好车良马,让驺子韩枢为我驾马,火速回去!
准备车马,驾马,火速回去。
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字面上、意思表达上)(两个“快”连用,更能表现出景公十分焦急。而好车良马、驺子驾车可以看出齐景公为能够火速赶回去做了充分的准备,是最佳选择)我们从他高声喊的动作以及他的语言中也能体会到齐景公对晏婴情深义重。谁来读读这句话?齐景公是一国之君,他说的话一言九鼎,应该怎么读?
3、齐景公为火速赶回做了如此充分的准备,我们跟结果来对照一下。此时有没有产生什么问题?
指名读第四、五自然段在这两句话中有两个“嫌”字。“嫌”什么意思?第一次嫌什么?第二次嫌什么?同学们,此时你有什么疑问吗?为什么会嫌驺子驾车慢、马不努力向前呢?因为齐景公心急如焚。“心急如焚”什么意思?我们联系上文看看,导致他心急如焚的原因是什么?景公的心里急得像火烧一样,可是他觉得驺子和马也和他的心情一样吗?所以他不信任驺子和马,最后弃车徒步跑开了。他放弃的是什么?(正确的方法)
你在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着急的时候?结果怎样?原因是什么呢?
刚才同学们解释了课题,欲速则不达就是想要快,却达不到目的。学习完了课文,谁再来谈谈对这个课题的理解?(齐景公因为对晏婴的感情情深义重,所以心急如焚,导致他不信任外部条件,没有选择正确的方法,所以导致想快却适得其反,最终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
四、总结拓展
1、学完了课文之后,你从中收获了什么?在这个短短小的故事中却蕴涵着深刻的道理。
2、刚才我们学习了这个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的故事,想不想看看原文?
3、出示原文,自读。读了古文,你有什么感觉?老师来读读,好吗?配乐。
4、刚才我们先学习了译文,再来读古文。这是一种学习古文的方法。还有其他的方法,来看一看。(出示课件)谁来读读?根据金钥匙的提示,自己读读试试。
5、指名读。
6、这篇古文仅用了74个字,表达了我们现代文180多个字所要表达的内容。这就是古文的语言之凝练,朗读之韵味,正是古文的魅力所在。在我们的小学课本和课外读物中有许多古文,希望同学们能够多读、多诵!
7、延伸:
《欲速则不达》这样一个古代故事对于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呢?请同学们课下找一找生活中这样的小例子,下节课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欲速则不达》教学设计(整理5篇) 】相关文章:
《田忌赛马》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整理14篇) 2024-03-27
《欲速则不达》教学设计(整理5篇) 2024-03-27
圆的面积教学设计(整理16篇) 2024-03-27